轉自中華武術論壇:


先師吳圖南先生離開我們整整十二年了,1989年元月10日,先生病逝,享年百有五歲。說起來這是一次偶然醫療事故。當 時 先生偶患腹瀉,然而大夫給的藥吃了,瀉得更厲害了。人看著就不成了,大夫嚇壞了,長壽老人是國寶啊!可是圖南先生卻安慰大夫說:哪位大夫門前沒有屈死鬼呀!人不能與天爭壽。先生對生與死是如此豁達。先生逝世一周年時,我寫了《吳圖南大師談太極拳之秘》的紀念文章,此當十二周年之際,再寫先生論劍,以示紀念。筆者根據回憶,採取答問形式,記述吳圖南先生生前對劍術的論述。

  問:中國劍術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?

  答:據史料記載,黃帝采首山之銅以鑄劍。這樣算來,劍在中國大約有五千年的歷史了。不過出土最早的青銅劍是夏代的,也有四千年的歷史了。至於劍術,是不是能說,有劍就有劍術,這有不同的觀點。如果說,使用劍就是劍術,那就有劍時就有術。然而,我不這樣看,之一詞含劍術應該包含使用劍的方法和理論兩個方面的內容。這樣的觀點,劍術的出現應該更晚一點,它總結了一段時間使用劍的經驗,上升為劍法的理論。《吳越春秋·勾踐陰謀外傳》記載《越女劍法》就是很完整的劍術理論之作了,距今約有二千五百年了。這是見之文字的最早最完整的劍術理論了。

  問:1934年,您寫《太極劍》一書,序中有橫磨成師,這含義是什麼?

  答:1928年成立中央國術館,我被聘 任文科 教授,因為我文化程度最高,擅長國術的許多流派,又是摔跤好手,弓箭好手,這是我們蒙古族的看家本領。當時有一位東渡日本學過日本刺槍術的,叫唐豪,任編審處長。時值日本侵略中國,國難當頭。1931年九一八事變,日本佔領了中國東三省;1932年,日本調兵遣將攻打上海,十九路軍奮起抗擊;1933年,二十九軍在長城內外抗擊日寇。就在這個時候,國內刮起一片亡國的論調,唐豪也加入了這個行列。唐豪於1935年在《太極拳根源》一文中說:決不將十九路軍抗日大刀,滿足地以為曾經殺勝過敵人而自豪。他又說:“……此真將亡的現象,吾複何言。實際上,唐豪是崇拜歐美日本的武技的,陳家溝陳氏炮捶在唐豪心目中也不是什麼好拳法。我在《太極劍》一書的自序中寫的橫磨成師,大刀有隊,就是駁斥唐豪之流的,大刀和寶劍的刃都是橫磨的;橫磨成師指當時中國軍隊的大刀隊。

  問:太極劍法的套路能用於戰場殺敵嗎?

  答:劍術套路是實戰招法編在一起構成的,它的作用有三個:一是本門精華招法的貯藏庫;二是練習手、眼、身法、步;三是練習功力。套路中的招法要單獨反復操練,叫單操,單操須二人對抗實戰演練,有危險性,僅練套路是不成的。

  問:那麼,不練套路不成嗎?西方擊劍,不是沒有套路嗎?都說套路是花架子,不實用。

  答:劍術套路有的好,有的不那麼好,差別很大。好的套路裏包含有非常好的招法,它是古人用血的代價換來的,不是一代人能悟出來的,這叫傳承。中華

武術必須有傳承,所以必須練套路。這裏指優秀的傳統劍術套路。西方擊劍,因為沒有套路,所以談不上傳統,反復練的就是簡單的幾下,把人訓練成機械。這裏,西漢劉向(魯石公劍》講得最清楚了:感則能應,迫則能劍。顯然把對抗雙方視為一體,這是天人合一的整體觀。西方是打散劍,你一劍,我一劍,格來刺去。

  問:劍有三鋒四刃是什麼意思?

  答:·“三鋒四刃,實質上是七刃。所謂三鋒,指劍尖部分,其長約三寸(自劍尖起始),劍的最尖端不是尖的,乃是圓的刃,尖的兩側有斜刃,故曰三鋒。劍身分三段,故曰三段昆吾。三段前段為劍鋒;中段為劍鋒之後有刃段,刃長約一尺六寸;中段又分前後兩節,前節長約六寸,後節長約一尺,每節上下兩刃,故曰四刃;後段為近護手處的無刃段,長約四寸。劍身之所以這樣 分,因為他們各有用法。

  問:請講講七刃的用法?

  答:我從劍鋒開始講。劍尖用於刺、紮、點,刺是劍術的主要劍法,稱劍之魂;劍鋒的上下兩刃用於豁;中段之前部下刃用於剪、劈、撩、抹,上刃用於鉤、挑、截;中段之後部下刃用於砍、斬,上刃用於鉤抹(加大鉤抹力度和長度);有些劍法是用了兩部分,如雲劍橫拉,用了整個劍身中段;無刃段用於格鬥,如碰或撞。

  問:劍的血槽在哪?

  答:劍屬輕短兵器,靠刃之鋒利殺傷敵人。故劍身製造得輕而薄,這樣就不能在劍身上挖血槽。於是劍身製造成中厚(稱劍脊),兩邊呈凹面,劍脊兩側形成凹面血槽。

  問:1936年,您寫《太極劍》一書,為什麼以槍術為對抗參照?

  答:為對抗日本之刺槍術。

  問:劍作為戰場上的作戰兵器,在漢代就退出歷史舞臺為刀所替代,抗日時期,戰場上劍有何用?

  答:自古刀劍相通,劍術的大部方法都可用於刀。我著《太極劍》尚有保存中華傳統藝術的意義,不單純為了廝殺比拼。

  問:如何練習劍法單操?

  答:單操是劍法基礎。以砍為例,有平砍、立砍、順砍、橫砍、倒砍、斜砍、上砍、下砍、左砍、右砍、進砍、退砍、翻身砍。砍乃劈之重者,力達劍的整個中段下刃;砍出去,勢不可擋。一種劍法,單獨操練,每練至少十分鐘,認真作下,大汗淋漓。練刺十分鐘下來,大約刺600次,如此進步刺、退步刺、原地刺,需刺1800次,需時半小時。十幾種劍法,連續練下來,需要五六個小時,運動量極大,故為減少運動量,每日以練2--3種劍法為度。

  問:劍術,您要我們左右手都練,為什麼?

  答:劍術(指單劍),正常重量一斤半,單手操劍,久之成勞,為兩臂正常發育,必須換手操練,即右手練累了,左手持劍,再練左把()劍,以保持運動的均衡。左手劍攻擊對手,常具更大的威脅力,直搗對方空門(右手劍裏側)

  問:太極劍法處處是圓,對嗎?

  答:此話對也不對。說他對,劍的許多招法路線是弧形的。如劈、砍、撩、挑等等;然而,二人對搏,又要求劍循最短的路線攻擊敵人,直線最短,·劍的目標是對手,應直奔目標,不應大迂回,尤其是戰場上對大陣。敵強我弱的情況下,避實擊虛,劍走弧形也是必要的。

  問:劍術是否也如拳術,講求化勁?

  答:劍是輕短兵器,靠刃之鋒利殺傷對手,劍是不能用身體相觸的,這和拳有本質區別,故有出青人紅之說。即劍不以攻擊對方的劍為目的,目標是殺傷彼之軀體,攻擊要害,防守多以攻為守,避免與對方兵器接觸,故化勁不似推手那樣重要。劍法與槍法又不同了,槍屬長兵器,周旋相對困難,故不講輕靈,講求一槍決勝負,虛招較少。長槍出手常用槍桿壓制對手,接觸較多,故攻防中講求借人之力,順人之勢。 

  問:那太極粘劍又是何意?

  答:這就是太極劍法與其他劍法不同之處了。劍是手臂之延伸,這有片面的道理,劍身是沒有知覺的,與對方劍器相接,靠力的傳遞感覺之。粘劍是我劍與彼劍相接觸,搭住彼劍,不使脫離,感覺其變化,尋找攻擊的機會。這有一套練習方法,我講四個字,你就明白了,臼粘隨滑脫。  

  問:劍法有什麼用途?

  答:劍法是對抗廝殺總結的精華,它是練習劍術的方法和應用方法,但使用時不能墨守成規,因敵變化示神奇。古人說:教劍者有法,及其能劍,忘其法並忘其劍矣。又說:未忘法而用劍者,臨戰鬥而死於劍。學習劍術,無法,不得其門而入,用劍又不能拘於所學的劍法,因為對手是不按你學的劍法攻擊你的。

  問:何為暈劍”?如何克服。

  答:有些人乘火車或汽車,暈車,嘔吐,噁心。暈劍是同樣道理,看見明晃晃的寶劍,駭怕,尤其對方拿著劍在你面前晃來晃去。西方的警探,手槍玩得很溜,子彈在槍膛中倒來倒去,外行人看了就駭怕走火,這是暈槍。劍術也是一樣,二人持劍對搏,手持真傢伙,碰上,輕則受傷,重則喪命,見了也心裏發毛,這是暈劍。學習劍術,必須克服暈劍心理。如何克服暈劍?一是多玩劍,拋來扔去,接來接去,劍在匣中,一秒鐘就能出匣、擊敵、中的;二是練習準確性,出手乾淨利索,自信;三是經常搏擊,取得實戰經驗,閉門造車是不成的。

問:您在《太極劍》一書中曾說以慢勝快,實在費解。

  答:持劍搏鬥,是否快必勝,慢必敗,不能定論。快易過,就是過了頭,迴旋餘地小。太極劍法就抓住快的這個弱點,對方疾刺過來,我稍側身讓過,信手出劍,彼衝力難撤,必被殺傷,故曰慢勝快。明俞大猷有《劍經》歌訣四句:剛在他力先,柔在他力後;彼忙我靜待,知拍 任 君鬥。彼離我較遠,不足以威脅我,無論他怎樣忙亂,氣勢洶洶,都不要理他,掌握他的攻擊節奏,則隨便殺傷

他。切忌!彼忙,我也忙,亂殺亂砍一通。這就是莊子《說劍》中說的示之以虛,開之以利,後之以發,先之以至。後發制人。

  問:何謂身劍合一”?

  答:劍術水準有三乘:下乘曰見劍不見人;中乘曰見人不見劍;上乘曰人劍都不見。下乘劍術,兩隻眼睛盯住對方的劍,視劍如虎,磕之、格之、碰之、撞之,曰千斤難買一聲響,隨著響聲,勝負定矣。中乘劍術,追形逐影,追擊其身,淮テ浣#弧俺鑾噯牒臁薄I銑私J醯叭纈叭縵臁保O裼白右話愀孀拍悖粢謊蘅撞蝗搿I斫:弦瘓褪牆J踔銑耍堵呈��!吩唬骸捌仍蚰苡Γ�性蚰芙#��攣耷睿湮扌蝸螅慈崳纈叭縵臁!彼獎繞矗Α6苑揭喚4湯矗醫3鏨硭媯��山5畝���R懷鍪鄭硤逑嗨媯勻槐芸私#嗽蟶硎滓齏σ?amp;nbsp;

  問:可否試之?

  答:可以。

  注:筆者從圖南公習劍時,無論筆者劈、刺,紮、斬、砍、抹、鉤、點,屢試不能及其身,劍劍皆空,師劍則環繞頸項,不得脫。

  問:常聞某某劍術高超,神乎其神,如何鑒其真偽?

  答:劍術高超,第一要有,即練習的方法,昔王征南把列為內家拳五字之首;第二要,即二人對搏,真能表現出殺傷效果。無徑不驗,皆江湖術士,口技也。

  問:如何看待流派中劍法的絕技?

  答:劍術各流派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領,可謂絕技,但又都不是絕技,技怎麼能說了呢!山外有山,天外有天。技之純熟成絕,例如刺之一法,習劍者人人都會,然而,我之一刺與彼之一刺大相徑庭;彼術高我術低,我被刺,反之彼被我刺;非快慢先後之差,乃制人與制於人之別。此時,刺也是絕技。

  問:您能把上乘劍術描述一下嗎?

  答:上乘劍術可以從法、理、德、義、統五個方面描述。

  法。劍作為一門藝術,是具體的,摸得著,看得見,打得著。我借用《吳越春秋·勾踐陰謀外傳》對越女劍的描寫:

  凡手戰之道,內實精神,外示安儀,見之似好婦,奪之似懼虎,布形候氣,與神俱往,杳之若日,偏如騰兔,追形逐影,光若佛彷,呼吸往來,不及法禁,縱橫逆順,直複不聞。斯道者一人當百,百人當萬。

  理。我仍用越女劍之描寫:

  其道甚微而易,其意甚幽而深。道有門戶,亦有陰陽。開門閉戶,陰衰陽興。

  這幾句話,把劍理說得非常明白,劍術之理,無非門戶和陰陽而已。開門閉戶乃開合,陰衰陽興乃一暗一明,劍理歸宗僅開合明暗四字。能悟得此理,劍術備矣。陰陽為太極,可見越女劍法即為太極劍法。是故,太極劍法可上溯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期。

  德。德者不欺也。不欺老者、長者、弱者、幼者、病者、殘者、婦女。不欺有兩重意思,一不欺負人;二不輕視人。

  義。正義之劍。昔莊子見趙文王,說:臣有三劍,曰:有天子劍,有諸侯劍,有庶人劍。他說:“……開以陰陽,持以春秋·,行以秋冬。此劍,直之無前,舉之無上,案之無下,運之無旁,上決浮雲,下絕地紀。此劍一用,匡諸侯,天下服矣。此天子之劍也。又說:庶人之劍,蓬頭突鬢垂冠,曼胡之纓,短厚之衣,嗔目而語難。相擊於前,上斬頸領,下決肝肺。此庶人之劍,無異鬥雞,一旦命已絕矣,無所用於國事。今天,常有一些血氣方剛、好勇鬥狠者,即庶人之劍,不足以服人;王者之師,正義之劍,服人而不壓人。

  統。即傳統。劍術的傳統就是傳承,有師祖師父,代代相承,中國的傳統藝術都是先求繼承,後求發展的,尋根求源,不失傳統。有人東竄西跳,自編一套,以為天下第一,實為坐井觀天。沒有傳承,不成劍術。優秀的劍術是古人廝殺于世、修煉於山,用生命和鮮血總結的劍術精華,有千百年的傳承積累,始得其術。劍之為術,學與不學,有傳承與無傳承,是大不相同的。自編自演,東拼西湊,誤己害人,不應提倡。

  問:您在《太極劍》一書中說:詳考是劍,創自元之 張三豐 先生,請詳細談一談。

  答:太極劍又名武當乾坤劍,是武當山張三豐所創。張三豐是太極拳之集大成者,在清末民初,本無異議。話又說到唐豪身上,他說:張三豐不會武術,唐早殤,他的話無足輕重。然而,張三豐是武當丹士,解放後,道土被取締,道教被視為迷信,張三豐當然是被取締之列,事情性質就變了,就不是張三豐會不會武術的問題了。顧留馨看中了這點,說張三豐創造太極拳,是封建統治階級通過自己的士大夫和御用文人,假託仙佛聖賢創造,麻醉人民意志以鞏固封建統治,是附會之詞等等。把學術之爭扣上政治帽子。唐、顧的話完全錯了,中國的劍術發展歷史不是一個短的歷史過程。《周禮考工記》謂:劍,古兵器名,兩刃而有脊,自脊至刃謂之臘,或謂之鍔。刃以下與柄分隔者,謂之首。首以下把握之處,謂之莖,莖端施環,曰鐔。蓋以人事演進,劍之形狀亦因時為轉移,以至今。《太極拳論》曰:太極者,無極而生,動靜之機,陰陽之母也。用太極之理指導劍術的文字記載,早見於東漢趙曄{吳越春秋》,張三豐集劍術之大成。張三豐在元明時期詩詞散文《雲水集》,在永樂時收入《大典》,嘉靖中單刊,清汪夢九於康熙五十九年得之揚州書肆,中有《三十二歲北遊》詩:幽冀重來感慨志,烏紗改作道人裝;明朝佩劍攜琴去,卻上西山望太行。又作《悠悠歌》:悠悠歌,悠悠歌,四十八歲空銷磨,人生壽命能幾何?株守恆山十八載,燕趙往來成逝波。倒不如攜琴劍,整笠蓑,東走蓬萊唱道歌。張三豐攜琴帶劍,一笠一衲,曆深山,涉惡水,步棧道,越劍閣,三上峨眉,下蓬萊,往來趙燕,雲遊終生,傳藝武當。攜劍何用?他創內家劍術,有大量史料為證。所以我說,詳考是劍,創自元之 張三豐 先生。為何說元而不說宋或明?因為張三豐的活動時期大部分在元代。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老張 的頭像
    老張

    老張的太極拳學習網誌

    老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